









苦楝正名為:楝 Melia azedarach[1]苦楝樹(Melia azedarach):又稱Chinaberry,楝科植物中的著名品種,又稱苦苓、金鈴子、栴檀、森樹等,其果實川楝子可入藥。
苦楝:為楝科落葉喬木植物,高10-20m。樹皮暗褐色,縱裂,老枝紫色,有多數細小皮孔。生于曠野或路旁,常栽培于屋前房后。該植物在濕潤的沃土上生長迅速,對土壤要求不嚴,在酸性土、中性土與石灰巖地區均能生長,是平原及低海拔丘陵區的良好造林樹種,在村邊路旁種植更為適宜。該種不僅是材用植物,亦是藥用植物,其花、葉、果實、根皮均可入藥,用根皮可驅蛔蟲和鉤蟲,但有毒,用時要嚴遵醫囑,根皮粉調醋可治疥癬,用苦楝子做成油膏可治頭癬。此外,果核仁油可供制潤滑油和肥皂等。
形態特征
落葉喬木,高15-20米。樹皮暗褐色,縱裂,老枝紫色,有多數細小皮孔。二至三回奇數羽狀復葉互生;小葉卵形至橢圓形,長3-7厘米,寬2-3厘米,先端長尖,基部寬楔形或圓形,邊緣有鈍尖鋸齒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,幼時有星狀毛,稍後除葉脈上有白毛外,余均無毛。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;花淡紫色,長約1厘米;花萼5裂,裂片披針形,兩面均有毛;花瓣5,平展或反曲,倒披針形;雄蕊管通常暗紫色,長約7毫米;子房上位。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,長1.5-2厘米,淡黃色,4-5室,每室具1顆種子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10-11月。
生長習性
原產亞洲熱帶及亞熱帶,我國中部、南部及西南地區生長極為普遍,山東、河北也有分布。喜陽光,好溫暖,在酸性、中性、鈣質土壤均能生長,耐鹽堿,在含鹽量0.4%的次生鹽漬土上也能生長,能抗風,不耐干旱,怕積水,萌芽力強。強陽性樹,不耐庇蔭,喜溫暖氣候,對土壤要求 不嚴。
苦楝喜溫曖氣候,喜光,不耐陰,不耐寒,在華北地區幼樹容易遭受凍害,但3~4年生以上的大樹,抗寒性會明顯增強。對土壤要求不嚴,在酸性、中性、鈣質土及含鹽量0.4%以下的土壤中都能生長,但以深厚、肥沃、濕潤的土壤最為良好。不耐旱,怕積水。主根不明顯,須根發達,分枝多。生長速度快,在環境條件適宜的地方,10年生的樹其干徑可達到30厘米。但它的壽命稍短,30~40年即出現衰老癥狀。

聯系人:鮑經理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