詳細介紹
老枝灰白色,開展。1年生枝草質,綠色,有關節。葉條形,托葉鞘膜質,*小。花兩性,淡紅色,通常2-3朵簇生葉腋。瘦果寬橢圓形。花期5-6月。 *耐高溫、干旱和嚴寒。萌芽性強,被流沙埋壓后,仍能由莖部發生不定根、不定芽。多生于沙地、戈壁灘、干河床以及山前沙礫地。 分布于我國甘肅、新疆、內蒙等省區 沙拐棗為防風固沙植物。花、果及老枝均有一定觀賞價值,適宜點綴公園。也可盆栽。全株可入藥沙拐棗,是蓼科拐棗屬灌木,高1~2m,有的高達4m。皮光滑、灰白色。枝干堅韌、曲折,或從曲折處發出多數綠色同化枝,具關節,冬季脫落,葉退化為線狀、絲狀或鱗片狀,用當年綠色嫩枝進行光合作用。花兩性,瘦果直或拳曲,具堅硬的木質果皮,有棱肋,沿棱著生翅或刺毛等不同附屬物。沙拐棗種類很多,有30多種,均為固沙造林的先鋒樹種,按果實形態不同可歸納為4派,即翅果派、膜果派、基翅派、真果派。真果派生長高大,一般2m株形直立,枝干舒展,適生范圍廣,在流動沙丘上生長正常,其果實長有絲狀刺毛,是四派中*好的一派。
沙拐棗葉片退化為膜質鞘狀或葉片完全退化,有效減小了蒸騰作用,而且有發達的水平和垂直根系,以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濕沙層水分。沙拐棗繁殖方式獨特,其水平根系在適宜條件下很容易產生不定根形成新的植株。特殊的形態特征使沙拐棗具備了旱生植物的特點,具有很強的抗旱能力,在干旱荒漠地區適應性很強,一度成為固沙*選樹種。 沙拐棗的花有紅色、淡紅色或白色,其果實通常有圓形、橢圓形、卵圓形或長圓形,果皮木質堅硬,外圍包裹著一層網狀物,色澤鮮艷。沙拐棗的花、果及老枝均有較高的觀賞價值。 灌木,高1-1.5m。老枝灰白色,開展;一年生枝草質,綠色,有關節,節間長1-3cm。葉線形,長2-4mm;托葉鞘膜質,*小。花兩性,淡紅色,通常2-3朵簇生葉腋;花梗細弱,下部有關節;花被片5,卵形,大小不相等,果期水平伸展;雄蕊12-16,與花被近等長;子房橢圓形,有4棱,花柱4,較短,柱頭頭狀。瘦果寬橢圓形,不扭轉或稍扭轉,先端急尖,基部狹窄,連刺毛直徑約10mm,肋狀突起不明顯,每一肋狀突起有3行刺毛,刺毛稀疏,有分枝,細弱而脆,易折斷。花、果期5-7月。 老枝灰白色,開展。1年生枝草質,綠色,有關節。葉條形,托葉鞘膜質,*小。花兩性,淡紅色,通常2-3朵簇生葉腋。瘦果寬橢圓形。花期5-6月。